廢棄物品打包上秤
綿陽新聞網訊 廢品如何“變廢為寶”?農業廢棄垃圾也可回收?近日,記者走進了位于安州區塔水鎮七里村的我市首個農業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服務點。
拿出手機進入“塔水變廢為寶小程序”,完善個人信息后掃碼打開回收站的門,獲取打包袋,打包廢棄物品后上秤,并掃描二維碼錄入訂單……幾個工作日后,回收公司就會根據訂單直接轉賬給村民。這樣的場景在該服務點每天都上演著無數遍,而村民家中的廢品以及農業廢棄物,也通過這種方式被一件件送進位于該鎮神泉村的工業園區,從一條條現代化的生產線上實現“變廢為寶”。
記者在回收站的回收清單表上看到,除了書報、織物、電子電器等日常廢品,這里還重點回收秸稈、廢舊農膜、禽畜糞便等農業廢棄物。七里村種植葡萄2000多畝,葡萄收獲后,成噸的廢舊農膜如何處理就成了村民們的煩心事。綿陽揚帆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10月,該服務點正式運營以來,已回收了400余噸廢舊農膜,給百姓創收近50萬元,這些廢舊農膜通過再生資源生產加工為塑料顆粒,成為不少塑料制品的原材料。
記者走進位于工業園區的四川久東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黃色的玉米碎秸稈被傳送帶送入反應爐,經“消化”后黑色碳粉在另一邊的傳送帶上不斷輸出,經過加工后形成產品——優質碳棒。公司負責人鄒錦紅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公司一共從全鎮6個智能回收點回收2萬多噸秸稈,這些秸稈在生產線的碳化下變成碳粉,成為活性碳、有機肥等產品的原材料。“以前都不敢想,這兩車草還能賣到不少錢。”當天,剛賣完秸稈的村民張孝蘭拿著200多元錢高興地說。以前村民糧食收獲后的“大麻煩”——玉米秸稈,如今經過收儲和綜合利用,已經實現了華麗變身。
“‘農廢變寶’可以使生態變美,產業變強,百姓變富,實現經濟生態雙豐收。”據塔水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譙大海介紹,塔水鎮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工作中,依托農業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臺,打造“6+1+N”模式,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市場運作原則,同農戶、村社、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共享平臺信息,全民參與,有序完成農業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已有近萬名村民參與到了回收利用中來。(綿報融媒記者 安崢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