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化解兩項改革后鎮村聯網通路問題,滿足群眾出行新需求,三臺縣著力以交通聚合民心、保障民生、動員民力,通過完善路網建設、定制專項服務、下沉管養責任,切實確保人暢其行、貨暢其流,有效疏通鄉村振興的“毛細血管”。
□鄧洪 劉玉明 文/圖
交通+民心打通合并“最后一公里”
立春剛過,三臺縣三元鎮龍居村村道聯網路建設工地上,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程車、壓路機等施工機械正有序作業。“之前,我們從三元鎮到忠孝鎮要經過鹽亭兩河鎮、毛公鄉,繞行20多公里,非常不方便。”龍居村村民李曉東告訴記者。如今,隨著村道聯網道路的修建,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龍居村位于三臺縣三元鎮東面,魏城河穿村而過,把村子分成兩半,村子一邊有綿鹽路和綿西高速,一邊有245國道??纱迕褚蠂?,要么沿著無法過車的爛路走上好幾公里,要么就繞著河流走半天,出行難困擾著當地發展。
去年7月,三元鎮友愛村、龍居村村道聯網路建設工程開工。該道路長3.781公里,設計為雙向兩車道,起于245國道,橫跨魏城河,止于黃連埡綿鹽路口,將兩條主通道就近連起來。記者在現場看到,經過近七個月的施工,原本狹窄的村道已然變了樣,寬闊的路面已進入鋪油階段。“目前,我們施工方投入機械設備24輛,預計春節前就可以建成通車。”施工現場負責人趙興偉說。
“這條路馬上修通了,村民們到綿陽也近多了,坐車只要一個半小時。”龍居村村黨委書記張永成說,以前因為路不好,產業發展成本高,收入相對就降低了,對鄉村的振興也是一個制約,尤其是村民養的畜禽和種的果蔬都賣不出去。
村道聯網不僅方便了村民,對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也將起到積極作用。目前,三元鎮計劃借力旅游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旅游文化產業。三元鎮宣傳委員楊紅梅說,聯網路連接綿鹽路和國道,還將拉近當地與綿西高速的距離,形成通達四方的交通路網,這也勢必將為當地鄉村振興帶來助力。對于該鎮來說,油菜花節、禹平故里、農村民宿都是文旅亮點,聯網路不僅為外來游客帶來極大方便,也給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路通則業興”,針對兩項改革后部分新老鎮村間道路不通、合并不徹底的問題,三臺縣著力做好排查、編制規劃、加快投建,確保以“路合”帶動“心合”,助推鄉村振興。三臺縣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該縣采用遙感技術和“蜀路通”APP,對兩項改革后的路況開展全面排查,目前共摸排出被撤并鄉鎮與中心鎮、被撤并村與建制調整后的村之間的斷頭路、聯網路960余公里。同時邀請專業交通路網規劃公司,結合現有農村路網、前期摸排成果,以及全縣產業布局發展現狀和規劃,并分片區征求各鄉鎮群眾意見,初步形成《三臺縣農村公路路網規劃》,對農村路網進行重新規劃調整。通過政府主導、村民自籌模式,開展競爭立項,推動兩項改革后農村公路路網建設。目前,幸福至魯班、雙勝至忠孝、建設至永明項目已進入勘察設計和招投標階段,正在實施村道窄路加寬74公里。
交通+民生定制出行“多樣化選項”
“有了農村定制客運,再也不用去學校接孩子了,非常方便。”近日,在西平鎮,學生家長何勇告訴記者。
兩項改革后,隨著教育資源布局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向城鎮集中,農村學生上下學的交通成了新的難題。為此,西平鎮針對學生群體開通上下學農村定制客運服務,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西平鎮按照“政府引導、學校參與、公司服務”的模式,由客運公司組建“學生定制客運”車隊,學生平均乘車價格由原來的3.8元/人次降至2.6元/人次,平均價格降幅達30%,平均每人每學期節省車費216元。目前已投入專車20輛、規劃專線6條、設置站點58個,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學生定制公交”不僅讓家長滿意,也為學校在學生安全、規范管理等方面賦能。同時,該鎮精準把控“安全閥”,讓平安“守得住、護得牢”,建立接送學生車輛和駕駛員臺賬,推行“一校一冊”、“一車一檔”,定期對駕駛員進行安全培訓和健康檢測,實施車輛每天消毒和駕駛員定期核酸檢測制度,并依托定位系統對學生定制班線開展智能監控,織密織緊“有人管、分級管、實時管”的安全“防護網”,實現了企業“增利潤”、學校“減風險”、家長“降支出”的多贏局面。
為緩解兩項改革后鄉鎮幅員面積增大、通勤距離變遠以及全縣教育、醫療等資源布局優化調整后帶來的“辦事難、就醫難、上學難”等問題,三臺縣定制開展“學生班、趕集班、物流班”,著力打通農村交通運輸“最后一公里”。同時大力實施“金通工程”,在出行需求量大的鄉鎮開通直達中心集鎮的公交專線并加密發車班次,實行滾動發班,通過張貼響應式服務公告牌、設置農村客運招呼站牌等方式,推動群眾以電話預約、招呼站等候等方式就近乘車,逐步形成“公交優先、班線為主、預約響應式兜底”的農村客運服務網絡體系,切實保障群眾“急、難、險、重”出行需求。目前西平鎮已形成5條公交專線。
另外,針對農村客運班次增多、線路聯通的新變化,三臺縣積極探索發展“車尾箱經濟”,開展貨運、郵政、快遞等農村物流服務功能,依托客運站組建物流節點,試行電話預約、鄉村客運車輛搭乘小件快遞業務、承接分送郵件外包等業務,扎實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
交通+民力織密管養“群眾責任網”
在石安鎮裕光村,隨處可見豐收忙碌的景象:農戶們忙著砍收青菜、榨菜、白菜,菜販們忙著過秤、裝車。一車車鮮嫩的蔬菜順著寬敞的水泥道走出山村,走向都市。
“裕光村所有組戶道路已通,已經形成村莊環線,老百姓所有的農產品在家門口就能出售,這些都源自兩項改革帶來的紅利。”石安鎮黨委書記范光榮告訴記者,鎮內小永路穿境而過,石爭路、石隆路、雙里路貫穿南北;全鎮通行里程共550.08公里。良好的交通使百姓享受到了實惠,也為石安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該鎮利用兩項改革契機,加快路網建設。目前,全鎮村社道通達率達100%,建成農村客運站2個,村通客運班線13條,基本實現了鎮村客運一體化。100%的行政村通客運,有農村客運招呼站33處。以郵政、快遞公司代辦點和運輸企業構成的物流網絡覆蓋所有村。農村公路路網基本形成。
隨著路網貫通,管養資金缺口大、管護力量弱等問題逐漸顯現,為解決這一瓶頸,該鎮通過“村民自治”護路行動,在各村推選路長、護路員、養護員,負責村道日常巡查、清掃保潔、搶通保暢等工作,引導群眾參與到村道公路管理養護日常工作中。
據了解,去年以來,三臺縣采取上級主管部門爭取一點、本級財政投入一點、農村公共運行維護和人居環境整治資金整合一點、群眾一事一議籌集一點的辦法落實養護資金,形成穩定的投入來源。同時,建立公路養護巡查和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等管理監督機制,明確管護標準,走出一條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村道養護之路。
通過創新“交通+”模式,三臺縣疏通農村公路“毛細血管”,加快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提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水平,構建起建養并重、外通內聯、安全舒適、路域潔美、服務優質的“暢、安、潔、優”農村交通發展新格局。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