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9月13日電 題:默默堅守為了萬家團圓——中秋節那些平凡人的家國情懷
記者黃浩銘、郭軼凡
中越邊境大石山區的扶貧干部,遠在萬里的援非醫生,列車上的乘務員……中秋佳節之際,有那么一群人,為了萬家的團圓,默默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上演著一個個犧牲小家為大家的故事。
扶貧一線干部:多一點幫扶群眾就能早一天脫貧
中秋節早上6時半,在中越邊境的廣西龍州縣上龍鄉,上龍村第一書記聶蘭歡起了一個大早。今天,她要走訪10多戶貧困戶,了解近期的生產生活情況。
“中秋節許多貧困戶都在家,這個時候去走訪,效率高而且獲得的信息更精準。”聶蘭歡說,因為扶貧任務繁重,整個中秋節假期自己都要堅守崗位。
聶蘭歡今天走訪的第一戶是符超義的家。夫妻倆都已60多歲,種甘蔗是這個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符超義一邊準備著過節吃的鴨子,一邊和聶蘭歡聊起了家常,“今年甘蔗收入應該不錯,加上國家給的各種補助,估計今年脫貧應該沒有問題。”
2018年3月,聶蘭歡被選派到上龍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年多的時間里,她一次次走進村里40多戶貧困戶的家中,和他們一起商量脫貧辦法,10多個筆記本上,記滿了貧困戶的情況和她對扶貧工作的思考。
動員群眾把土地“小塊并大塊”,勸輟學打工的學生回來上技校,把村里的閑置地改造成玫瑰花觀光園……在她的帶領下,上龍村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絕大多數貧苦戶實現了脫貧摘帽。
“脫貧攻堅時不我待,村里產業發展起來了,許多人不再外出務工,而是選擇在家鄉發展種養業,看到群眾一家人能夠團團圓圓開心過節,我心里特別安慰。”聶蘭歡說。
醫療援非醫生:多一點努力就給病人多一分希望
在尼日爾首都尼亞美市,來自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援非醫生林錕和同事們一起,在醫療隊駐地準備今天晚上賞月聚餐的食材。同時,林錕還兼顧著值班的任務,一旦有危重病人,他就需要趕往12公里以外的尼日爾綜合醫院。
尼日爾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林錕所在的尼亞美市處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緣,周圍黃沙遍地,瘧疾等疾病威脅著當地人的健康。
中國援建的尼日爾綜合醫院于2016年8月建成,醫院的設施按中國三級醫院配置,是一座現代化的綜合醫院。由于當地醫療人才匱乏,中國派出的援助醫療隊從2017年2月開始進駐這里,為當地提供醫療服務。
“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很掛念家中患病的父親,但這里的病人同樣需要我,我要做好本職工作,為中尼友誼貢獻綿薄之力。”林錕說,在中秋節當天,他們作為中國醫療隊員是可以休息的,但當地心臟科醫生匱乏,遇到危重病人,自己仍然需要趕到醫院協助當地醫生對病人進行救治。
中國援非醫療始于20世紀60年代。一批又一批像林錕這樣的中國醫生,為改善非洲人民的基本醫療狀況做出了貢獻。
“雖然沒能和家人團聚,但是想到自己的工作能夠救死扶傷,給許多家庭帶來團圓的機會,就覺得很值得。”林錕說。
高鐵“動姐”:多走一步就給旅客多一分安全保障